前天在商家成长论坛看到一个贴子,是商友“国酱坊”写的【制造业也是一种“修道”也是实体经济支柱--YC】。写得不错,看了很有感触。我就发现了这样的一个人,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。 昨天我跟公司的采购员来到厚街的一个零件商家的厂里找个配件,在路上,采购小张告诉我说:“这个厂是专做灯饰五金件的。不管是台灯、落地灯、地灯还是壁灯、吊灯,在这里都能搞得定。” “这么历害,我不怎么相信。灯饰行业我可是知道的,很多异形的灯有时候找了好多地方都搞不定的,这里全都行?凭什么呢”?我心里在想。 进到厂里,小张带我直接就到了车间。说是个厂,其实也就是个小车间,大概100平米的样子。摆了三台冲床,三台旋压机,一台车床。几个工人正在忙活着。小张直接走向了车床边,边走边对我说:“这个就是李总,正在忙呢。”采购走过去拍了李总一下,李总才抬起头来,咧嘴笑了笑说:“来了。”边说边站了起来。我这才看清李总的样子,与我印象里的所谓“总”完全不一样。一米七以左右的个子,四十多岁的年龄,圆脸,穿着工作服,衣服上全是机油。看不出半点生意人的精明。他带我们到了他的办公室,也是很简陋,是在车间上空搭的一个阁楼,就放了一张办公桌,桌上一个电话、一个传真、一台电脑后就全是图纸,空调都没装。李总指着放在墙角的几个五金件对小张说:“你要的五金台灯的灯体已经做好了,没有问题的,你看一下。” “你弄的还能有什么问题啊?”小张随便看了看说道。然后李总就找了个纸箱把零件装起来,帮我们放到了车上。小张给签字后我们就离开了。在路上,小张才给我说起了李总。 这个李总是个干技术的,以前在厚街的一个台湾灯饰厂干工程师的,当时厂里有三千多人,李总就是负责五金部的开发的主管。他老家是湖南的,九十年代初就来了东莞,一直在那家厂做,做了差不多20年。经验那是非常的丰富了。几乎没有他做不了的五金灯。前几年金融危机后,整个灯饰行业就就开始走下坡路了。厂里订单一天天的减少,也就停止开发新品了。老李本来工资有1W多的,但他整天没事做就心慌,也就辞职自己干,找了这个地方做起了老板。他毕竟没做过生意,开始生意不行,因为他不懂得交际应酬陪人喝酒K歌,也不懂得给采购员送红包,差点要倒掉了。后来还是通过一些灯饰行业的老同事帮他介绍一些活做。开始都是利润很小的,别人都不愿做的才给他做,但是这个李总,别人都说不赚钱的,他却能赚到钱。他是利用他的经验,在加工过程中省了一道或几道工序。有时还会帮客人改一下灯体的结构,改过后的结构不但省成本,还有利于生产大货。客人后来都会找他帮忙看一下能不能省呢。就好象旋压,每道工序都会有报废的,他省了工序,不但省了工人的工资,也大量减少了不良品的产生,无形中就降低了成本,就获得了可观的利润。他自己还会做模具,一般他帮客户开个模就只收个材料费,所以客人要开模的基本都会找他开,因为便宜嘛。他只要开了模了,客人有订单的时候肯定就会给他做了,这样他的订单量就有了保证。 现在他的生意可是超好了,好多人都让他扩大规模,但是他就是不扩,为什么不扩呢?我问过他,他说:“我就是有点经验,懂点技术,搞个小加工厂挺知足了,钱反正赚不完的,搞大了就不行了。我一不会管理,二不会拉关系,甚至不会谈生意,有时我价钱都不会跟人谈,搞大了就要倒的。现在这样挺好,反正每一单的钱都不多,都能按时收到货款,也不会因为别家厂倒了收不钱而影响自己。” 他充分的利用自己的优势:技术+经验,自己的生意搞得红红火火,特别是在灯饰行业整体比较冷清的时候。这个李总可真是个聪明人哦。对自己很了解,定位很精准。其实也就是他自己的核心竟争力。
亲爱的商友们,你们的核心竟争力是什么啊?我们一起飞跃成长!
浏览 |
评论 0 |